MRI也便是磁共振成像,經常為人們所使用的原子核有: 1H、11B、13C、17O、19F、31P。在這項技能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,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,作為醫學新技能的NMR成像(NMR Imaging)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了解。MRI監護儀跟著大磁體的安裝,有人開始擔心字母“N”可能會對磁共振成像的開展發生負面影響。別的,“nuclear”一詞還容易使醫院工作人員對磁共振室發生另一個核醫學科的聯想。因而,為了杰出這一查看技能不發生電離輻射的優點,一起與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醫學相差異,放射學家和設備制造商均贊同把“核磁共振成像術”簡稱為“磁共振成像(MRI)”。
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,它使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,并重建出人體信息。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。磁共振成像技能正是基于這一物理現象。1972年Paul Lauterbur 開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辦法,這種辦法能夠重建出人體圖畫。
磁共振成像技能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能(如CT)有一些共同點,比如它們都能夠顯現某種物理量(如密度)在空間中的分布;一起也有它本身的特色,磁共振成像能夠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畫,三維體圖畫,乃至能夠得到空間-波譜分布的四維圖畫。
像PET和SPECT一樣,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于物體本身,也能夠說,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。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打針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。這一點也使磁共振成像技能愈加安全。
從磁共振圖畫中我們能夠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特性參數,如質子密度,自旋-晶格馳豫時間T1,自旋-自旋馳豫時間T2,擴散系數,磁化系數,化學位移等等。比照其它成像技能(如CT 超聲 PET等)磁共振成像方式愈加多樣,成像原理愈加復雜,所得到信息也愈加豐富。因而磁共振成像成為醫學影像中一個熱門的研討方向。
MR也存在不足之處。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,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查看,別的價格比較昂貴、掃描時間相對較長,偽影也較CT多。
希望以上關于MRI-磁共振成像(MRI監護儀)的信息能幫助到大家,謝謝。
24小時服務熱線:400-877-1913
業務咨詢電話:18222732717
企業郵箱:sales@tesla-mipm.com
公司地址:天津市南開區密云一支路9號